我院表演系首届多剧种本科班圆满完成毕业展演
近日,我院表演系首届多剧种本科班顺利完成毕业展演活动。此次展演由两台经典折子戏专场和一台实验豫剧《无事生非》组成,两台经典折子戏专场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实验豫剧《无事生非》在学院大剧场上演。我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党委副书记徐超、纪委书记李世英、副院长张京山、表演系主任王绍军、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董昕、副主任李永志以及部分系部领导、师生分别观看了演出。
经典折子戏专场包含了梨园戏、黄梅戏、闽剧、粤剧、豫剧在内的5个剧种的14出折子戏,精选了各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如黄梅戏《天仙配》、闽剧《红裙记》、梨园戏《赏花》、粤剧《狮子楼》、豫剧《穆桂英挂帅》等。此次演出,是同学们四年来首次集中地展示学习成果,全面展现了多剧种本科班的艺术风貌。
自该班入校以来,表演系始终在探索多剧种本科班的办学模式。与2012级之前的单一剧种本科班(北京曲剧、豫剧、晋剧、越剧)兼具演员、乐队且行当齐整的特点相比较,多剧种本科班存在剧种数量多、各剧种人数少造成的行当不完备等情况,为教学以及毕业演出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表演系与各剧种教学实践基地多次进行研讨。试图寻找一条更为适合多剧种班办学的途径,通过不断的努力,2012级多剧种本科班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该班曾获中国戏曲学院“我的班级我的家”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学院参加北京市级“我的班级我的家”评选活动。该班共34名同学,其中中共党员10人,团员22人,民主党派3人,还有一批入党积极分子。该班同学在各个大奖赛中崭露头角,全班有8人获得国家级奖项,29人获省部级奖项。十余名同学曾赴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交流演出。
为进一步探索多剧种的办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人物塑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表演系还为2012级多剧种班排演了实验豫剧《无事生非》,于本月初在学院大剧场演出。《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喜剧写作最成熟时期的作品(约写于1598年)。此剧的主题是赞颂克服一切障碍而最终取得胜利的爱情。剧情热闹欢乐,富有哲思;人物性格鲜明,妙语连珠;旨在探寻两性关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相互间的真诚与尊重。在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诗情的欢乐与喜剧气氛之中,还夹杂着明显的悲剧成分,显示出莎士比亚艺术上的突破,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渐趋深化以及隐喻其间的批判性倾向。
实验豫剧《无事生非》移植于黄梅戏同名剧作。在尊重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首先在音乐上做了由南方剧种黄梅戏的曲牌体到北方剧种豫剧板腔体的转变。由零散的黄梅小调转为豫剧大段的抒情宣叙,运用板式丰富的音乐唱腔表达莎翁剧作语言的性格化以及动作性特征。在表演形式上,充分挖掘歌舞空间,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剧中人物的意志、欲望、内心冲突。
该剧由表演系主任王绍军教授担任总导演,蒋洪广老师担任导演;音乐系教授左奇伟担任该剧的唱腔设计和音乐设计,该剧的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均由我院舞美系教师魏玮、张弓长和荣获硕士学位的刘鹏担任;剧中舞蹈设计和武打设计由表演系教师杜佳、董梦克和衣麟担任。剧种人物由分别由表演系2012级、2014级多剧种班同学、2014级舞蹈本科班、形体本科班同学担任。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我们意在通过此剧的创排,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探索运用中国戏曲演绎世界戏剧经典的平台,打造一台青春靓丽、带有学术探索性的莎翁戏剧,以此向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上述三台剧目的演出得到了领导、专家、老师们的一致认可。首届多剧种班本科班毕业演出的圆满结束,预示着学院的多剧种办学之路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表演系将认真贯彻学院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方针,深入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办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传承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戏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表演人才。